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王庆坨突围:“中国自行车第一镇”遇上共享单车春天

时间:2023-05-07 01:07:10 | 浏览:462

2017年3月30日,天津武清区小镇王庆坨,某自行车加工企业正在生产某品牌的共享单车。(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/图)“春天来了。”一个“00后”自行车组装员,在自己的工作台上,写下了上边四个字。这里是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一个100人的自行车厂。

2017年3月30日,天津武清区小镇王庆坨,某自行车加工企业正在生产某品牌的共享单车。(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/图)

“春天来了。”

一个“00后”自行车组装员,在自己的工作台上,写下了上边四个字。

这里是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一个100人的自行车厂。2017年的3月底,南方周末记者在这个工厂的流水线上看到,差不多20个“90后”和“00”后员工,男女间隔着一字排开,组成了一条长约50米的流水线。

一名女工正在给自行车零件扭螺帽。(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/图)

王庆坨镇中心离北京天安门只有100公里,开车大概一个半小时。小镇只有几万人,一半多从事自行车产业,被称为“中国自行车第一镇”。(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/图)

厂房里噪音很大,员工们每天要工作11小时。一辆自行车,经过十几道工序,差不多十分钟时间就能组装完成。

流水线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推自行车到电梯里下库房。每辆车进入电梯时,都要被电梯口的一个取暖器照射一下。这是为了确保这些智能自行车的电锁有电。

王庆坨镇被称为天津西大门。关于王庆坨的名字来历有好多种说法。有说是因为王姓居多,又住在高土堆上,所以叫王家坨。明朝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,当地为了庆祝迁都,王家坨改称王庆坨。还有一个说法是,以前叫王清坨,清朝时大兴文字狱,王清跟“亡清”谐音,所以改叫王庆坨。

王庆坨镇中心离北京天安门只有100公里,开车大概一个半小时。小镇只有几万人,一半多从事自行车产业,被称为“中国自行车第一镇”。《天津日报》的数据显示,2015年,王庆坨全镇自行车及相关行业实现产值39.2亿元,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0%以上。2015年全年自行车产量1300多万辆,占天津自行车总产量的三分之一,占全国自行车总产量的10%以上。

工人手工给车轮安装辐条,这样一些工序机器仍然无法替代手工。(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/图)

两名女工在流水线上作业。自行车加工车间的工人以年轻女孩居多。(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/图)

王庆坨自行车产业起步于1994年。最初是几个曾在供销社组装过自行车的工人,下海创业卖无证低端自行车。后来王庆坨形成了一个自行车产业链,一辆自行车所需的一百多个零件,都可以在镇子里轻松采购到。于是大量在外打工的年轻人,摇身一变成为销售,四处寻找订单,然后联系镇里的亲戚朋友生产。一时间,王庆坨的低价自行车迅速占领全国市场。

最离谱的时候,王庆坨的自行车卖到了50元一辆,是当时行业平均价格的三分之一。这种车的车架薄得跟纸一样,车的生命周期只有3-6个月。于是王庆坨也成为劣质自行车的代名词。

后来镇政府对自行车行业进行了监管、引导和扶持。在一番清理整顿和整合兼并后,王庆坨的自行车行业走向正轨,形成了一些品牌企业,同时进入到中高端市场。

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作业。(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/图)

不过自行车毕竟是耐用品,行业整体需求有限,行业的利润率也一直上不去。尤其是自行车厂商扎堆的王庆坨镇,竞争非常惨烈。一位当地自行车公司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行业最好的时候,卖一辆自行车能赚差不多20元,去年最惨的时候只赚2块钱,很多公司纷纷倒闭。小镇也陷入没落。

南方周末记者发现,王庆坨镇的一些街道,整条街都见不到一个人,街上店铺几乎都是关着的,偶尔能看到一些流浪猫和流浪狗在垃圾堆里翻东西。

工作时间的小镇街道,空无一人。(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/图)

街上的电线杠和墙壁上,贴有不少广告海报。新的广告一层层直接贴在旧广告上,显示出这个小镇过去十几年里的不同经济主角。最早的一张是一个批发零售公司做的“